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好電影推薦《爸媽不在家 》





週末看看好電影

還記得上週末看到金馬獎現場的陳哲藝導演,屢屢在頒奬台上表現出令人尷尬的言行時,心裡不禁替他捏一把冷汗,但也確實勾起了心中對於《爸媽不在家 》這部片的好奇心,尤其在看了預告片後,更覺得是該趁著週末,好好地到電影院欣賞這部李安導演口中,獲得金馬評委們一致好評的電影。




平實卻真切的描寫

一部電影要慢慢引導觀眾進入劇情的核心之前,都必須要有個切入點,而《爸媽不在家 》便是從一個雙薪家庭因為無暇照顧孩子,而決定聘用外傭開始了整段故事。令我感到較為意外的是,片中對於外傭所必須面對的困境與難題,並沒有用過度渲染與矯飾的手法,反而選擇了一個平淡卻直述的方式,真誠地呈現的確給予人一種認同感,某種程度上你會覺得這更像是一部Discovery拍攝的外傭紀錄片,當然這部片並不全然的這麼理性,畢竟這還是以家庭親情為主軸而延伸出來的故事,除了真實感的營造外,更需要引起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。




也許我們都曾是片中的臭小孩

女傭泰莉與僱主小孩家樂之間的互動與關係變化,絕對是牽引著觀眾情緒的最大要素,前半段多數人大概都會被這個死小鬼氣得牙癢癢的,但慢慢地,到了電影後半段,便開始會將自己的成長經驗投射在這角色身上,在華人社會生長的我們,從小面對的大人總是忙於工作而疏於照顧家庭關係,教育自己的孩子又多半是以權威式的姿態來主導,在對於一切還是懵懵懂懂的階段時,我們有著太多的壓抑,卻又太少的體諒,但其實就本質而言,孩子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依賴的對象,而這種依賴並非是經濟上,而是情感上的,純粹出於一種被關懷的需要,因此後半段的轉折,對於尚未進場觀看的朋友,甚至是連預告片都沒看過的朋友,都是可以猜測得到的,但這樣的發展畢竟只是一個過程,而非電影的核心,因此就如我所提過的,陳哲藝導演所採用的敘述方式,依然是那麼地平鋪直述卻有絲絲入扣。

當我看完這部片時,我心裡只覺得這部片跟楚服導演的《四百擊》好相似,都是描寫童年的自己所遭遇的矛盾與打擊,而《爸媽不在家 》側重在於透過細膩的觀察與刻畫,寫實地描寫出身處在大環境底下的市井小民,對於在體制下生活的艱辛與無奈,其實這樣的故事情境,對於許多生長於亞洲都市的我們,是更能有所體會與感觸的。




電影的取材

我個人真誠地希望《爸媽不在家 》可以對日後台灣導演的取材產生影響力,或者讓電影投資者更願意放開心胸,將資金注入這類型的片子,而不是像現在這樣,總是一昧地把既有的傳統文化或市井小民的形象,透過譁眾取寵的方式,包裝成一些和你我記憶大相徑庭的劇情(試問從小吃辦桌吃到大的你我,對於辦桌大賽這種情節真的能引起共鳴嗎?)反之,像《爸媽不在家 》這樣的題材,描寫的情況就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十分雷同,情節中親情上的矛盾、職涯上的困境、還有大環境的艱難,都是非常有發揮的空間,所謂在地的元素、在地的題材,應該是用這樣平實地描述方式呈現,而非綜藝節目或偶像劇的套招,當我們開始向外尋找聽起來生猛卻難以駕馭的題材時,或許也可以好好關注那些一直存在我們周遭被隱忍不談的問題,並且用電影的手法,轉化為一種影像上引人入勝的言語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